close

白沙墩堡元掌莊~~元長鄉旅遊景點

文‧圖:沈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元長鄉舊稱「白沙墩保」,地名源自於清朝雍正十二年﹙1734﹚,雲林縣新增的八個開發保域。不過此地的開發甚早,康熙末年已有泉州同安和南安的移民前來拓墾,其中有位古道熱腸的墾民叫「傅元掌」,經常行善助人,造福桑梓,地方居民感其恩德,便以他的名字「元掌」來作為地名。此外,還另有一個不同說法,嘉慶年間,當地居民因協助官方勘亂有功,由朝廷賜名為「元長庄」,寓意為天長地久。這兩個不同的地名緣由,究竟何者較為正確,如今已難以考證。

元長鄉屬亞熱帶氣候地區,全年平均溫度約23度左右,七至八月最熱,降雨量集中於五至九月夏季期間,全年平均雨量為1200公釐。鄉境東南端屬北港溪集水區,西北端屬虎尾溪集水區,農田主要灌溉溝渠為雲林農田水利會所轄的濁幹線,主支流渠遍及鄉內各個角落。不過由於水源取自於濁水溪,每逢乾旱或山洪爆發,經常發生斷水現象,水源可靠性並不穩定,農民多半自行開鑿地下水井取水灌溉。

位處雲林縣中部平原的元長鄉,鄉內土地雖平坦,但因地形及自然環境的影響,早期以種植藺草、花生、毛豆、紅白蘿蔔為主。近年來農作物的生產,多半區分為一期種植水稻,二期種植花生,裡作則栽培蔬菜的經營型態。

元長鄉鄉治所在地的長北村,有一座創建於咸豐年間的「鰲峰宮」保生大帝廟,廟殿巍然壯觀,此外位於崙子村東南端的「北水南引」輸水系統,是全台唯一所僅見的水利設施。

鰲峰宮創建於清咸豐三年﹙1853﹚,廟內供奉的保生大帝原始神像,是清道光年間,一位名叫李壇的庄民,受村人之託返回南安縣招募工人時,順道至十六都芙蓉故里鰲峰宮,恭迎保生大帝神像回到元長鄉奉祀。這尊神像為軟身雕像,除了頭部和座椅是木質之外,肩膀是竹篾和藤篾編構而成,外穿神袍,是當年台灣少見以篾片編成的神像之一,不僅成為元長鰲峰宮的開基神尊,亦是該宮妥為維護的鎮殿之寶。

北水南引是日治年間,日人為覓取雲嘉南地區廣大蔗園農田所需灌溉水源,除了從大正4年﹙1915﹚,在雲林縣林內鄉觸口山闢建濁水溪進水口,以及林內通往北港的嘉南大圳濁幹線圳道外,大正9年﹙1920﹚九月間,也開始興建台南縣烏山頭水庫及鄰近雲嘉地區供水灌溉系統。這兩個不同的水資源系統,雖然都稱為「嘉南大圳」,也都歸屬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,但兩者在地方上卻有著不同的名稱,前者稱為「溪南」,後者叫做「溪北」。

    為使溪南與溪北兩個水資源系統連接結合,發揮緊急調配水源相互支援的功能,日人於昭和5年﹙1930﹚,在元長鄉崙子村東南端,也就是北港溪崙子段河域,開鑿河床鋪設「倒虹吸管」渠道,利用進水閘門和水道輸送的方式,將烏山頭水庫的北幹線,與雲林縣北港溪的濁幹線連接互通,以便將北水南運,或南水北運。由於整條引水渠道穿越北港溪底貫通南北兩岸,工程極為浩大,在當時還被日人稱為是一項破天荒的重大水利工程。

不過,日人施設「北水南引」輸水系統的目的,並非用於引水灌溉,而是作為搶救旱災,緊急調配水源之用。或許由於這一層緣故,倒虹吸管的水門只是備而不用,常年緊閉不開,這條全省唯一所僅見的「北水南引」輸水系統,從昭和年間興建完成以後,一直長埋於溪底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後來竟也隨著時空環境更迭變遷,逐漸被世人遺忘了。

直到民國80年間,台灣南部地區出現歷年來罕見的嚴重乾旱,前總統李登輝到雲林縣巡視時,猛然想起湮沒於地底已超過一甲子歲月的「北水南引」緊急調配水源設施,當下指示台灣省政府和雲林農田水利會等單位,立即展開會勘與疏濬作業,以便紓解嘉義縣東石地區的缺水問題。省府水利處和雲林水利會等相關單位,絲毫不敢怠慢,隨即展開「救旱行動」,歷經年餘時間疏濬後,果然在83年5月間派上用場,真正發揮了「北水南引」的資源共享功能。

 

image001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廟貌巍峨的鰲峰宮,已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東勢鄉團委會 的頭像
    東勢鄉團委會

    東勢團委會的部落格

    雲林救國團公益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